我相信看过《鹿鼎记》的观众一定对剧中的“沐王府”有所了解,这是一个“反清复明”的重要势力,最后沐家的小郡主嫁给了主角韦小宝。剧中的“沐王府”原型正是明朝开国元勋沐英(朱元璋的养子)领导的沐家。与剧中的王位不同,沐家实际上被封为国公,因为只有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才能封为王。虽然沐英作为朱元璋的义子,也仅仅封为国公,但在他去世后,明太祖追封他为郡王。然而,沐家在云南扎根了200多年,与明朝王朝共同繁荣,成为当地的“事实藩王”。
沐家能成为“外姓”国公并且统领云南超过200年,这在明朝集权的体制下极为罕见。今天,我们将讨论沐家如何在云南扎根两百年。
① 沐英有一个得力的“父亲”,他参与征服云南立下赫赫战功
大明建立后,云南并未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,而是由元朝的梁王控制。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现象,尽管他忙于收复大都(今北京)、追击元顺帝以及恢复生产,未能立即处理西南问题。到了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八月,朱元璋终于准备亲自出征,决定动用24万大军征服云南,为国效力。他还指示户部拿出大量宝钞、布棉,确保军队充足的粮草和衣物。
此次出征云南,明军可谓占尽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首先,大明拥有正统的名义;其次,云南的周边地区全为明朝领土,而伪元梁王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抵抗明军;再者,这支由20多万经验丰富的士兵组成的队伍,曾参与过元末的战争,拥有无可匹敌的战力,加上后勤保障也充足,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。
展开剩余66%因此,许多朝廷中的武将纷纷请战,争相出征,最终,征滇的大任落到了傅友德、蓝玉和沐英身上。与傅友德和蓝玉相比,沐英在此前的战斗中并没有突出表现,按理说这次征滇不该由他来担当。然而,沐英的幸运不可小觑。自幼被朱元璋收养为义子,并且得到了皇后马氏的精心抚养,深得朱元璋宠信。因此,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把征滇的重任交给了他。
果然,明军在第二年的四月,即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顺利占领大理,彻底平定了云南。
② 沐英被封,沐家开始在云南扎根
云南收复之后,接下来便是治理这个地区。众所周知,云南地处边疆,远离中央,且少数民族众多,地形复杂,瘴气严重,这些都给中央政府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。尽管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设立了布政使司和卫所,效果却并不理想。当时的土司根本不认可布政使司的权威,屡次叛乱,导致明军疲于应对。所有这些问题迫使朱元璋重新考虑云南的治理方案。
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评估,朱元璋决定派遣有能力的武将来镇守云南。这项决策最终确定,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征滇的三位主将之一。尽管傅友德和蓝玉并未得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,但沐英由于深得朱元璋的信赖,最终被任命为云南的总督。至此,沐家开始在云南扎根,并为明朝治理云南200余年。
③ 沐家镇守云南的200余年
自洪武十六年(公元1383年)开始,沐家便开始负责大明的云南事务,这一时期标志着云南的政治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。尽管布政使司依旧存在,但沐英实际上成了云南的最高领导,掌握了当地的行政大权,而驻扎在各地的将领也开始干预地方政治,云南逐渐成为“军管”地区。
沐英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,考虑到云南的特殊情况,他在洪武十九年(公元1386年)提出了在云南推行屯田制度的建议,成功实现了“三戍七屯、且戍且屯”的战略。在这一政策下,云南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,同时屯田兵也能作为镇压叛乱的力量。此举不仅让明军在云南实现了自给自足,还提高了对当地反叛势力的压制能力,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:“舒民力,足兵食,边防之计莫善于此”。
在沐英的领导下,云南经济和农业得到显著提升,沐家也在这个地区逐渐树立起了强大的影响力。洪武二十五年(公元1392年),沐英去世时,云南的屯田面积已达百万亩,农业生产空前繁荣。同时,沐英还积极推动招商引资、开发盐井、疏通河道,促进了交通和教育的发展,使云南从一个贫瘠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富裕且稳定的省份。为了表彰沐英的贡献,朱元璋决定让沐英的后代继续镇守云南。
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沐英的次子沐晟接任,成功平定了越南叛乱,维护了明朝的疆域稳定。朱元璋不仅对他进行了嘉奖,还将其爵位提升为黔国公,并永远镇守云南。
沐家之所以能够在云南立足200余年,关键在于他们从沐英起,世袭了云南最高军事长官的职位,这为他们在云南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山西省